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郑州开幕
2024-07-16 11:02:09

                                       开幕式现场

 

7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幕。

 

             部分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杰、贾广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谢玉安,河南省政协秘书长汪中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赵云龙,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方启雄,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邵丽,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明,以及张世军、尹晋华、张广智、张晓华等老同志,主、承办单位和各省、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家协会、院校等单位的同志和嘉宾王赞、邬定忠、阮江华、李冬、辛爽、王彦、杜松儒、于洋、孙韬、尚辉、陈孟昕、夏荷生、王颖生、边巴旺堆、程向军、潘汶汛、齐喆、马天羽、王长兴、王志新、毛晓剑、苏晓旺、李靖、李路葵、陈文利、贺亮、黄威、韩卫盟、谢宗君、柳妍、李小军、王骁勇、杨春、孙肖嘉、谢钧,祁向阳、文征、辛村、黄雪韵、邓晋湘、赖铁聪、路晓玉、潘志贤等,河南省有关单位的陈中武、杨光、朱军、武皓、蒋愈红、李明、米闹、常利伟 、蔡红霞、李宗英、黄寒秋、张杰、张琳琳、丁中一、曹新林、马岭、魏小杰、桂行创、陈文利、李健强、连俊洲、白金尧、殷丽、沈钊昌、武金勇、徐立新、杨健生、张建京、董继武、高敏、罗鸣、席卫权、王庆斌、石品等,和部分入选作者等出席开幕式。范迪安、方启雄分别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主持开幕式。

 

      范迪安、李昕、谢玉安、张世军、尹晋华、张广智、贾广健、王颖生、汪中山、赵云龙、黄东升、邵丽共同为展览启幕

 

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手笔“向壁图强”

 

       本次展览是五年来壁画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1807件壁画作品,经过评选,191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 19件。

 

 

                                展览现场

 

  范迪安表示,中国壁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当代广大壁画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壁画复兴的道路上昂扬奋发,更加努力迎接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更加积极投身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宽阔空间,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手笔“向壁图强”,使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大型画卷,展现出时代的风采。范迪安认为,本次展出的作品彰显出当代壁画表现新主题、探索新表达、开拓新意境的许多特征:一是在创作的题材上,涵盖了人文历史、革命斗争、祖国建设、民族团结、生活风貌各个方面,突出地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二是在形式语言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壁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体现出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展览作品立意深、场面大、造型刻画精、形式语言新,鲜明地展现出壁画创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上体现出新的文化理想与艺术追求,令人振奋。王平表示,今天的壁画展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展厅里的一幅幅壁画是时间的低语,是生活的诗篇,更是生命的创造,它描绘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多彩画卷,讲述着中国人的家国故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展现着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我们相信在中原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大地上举行的壁画作品展,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壁画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并将推动创作出具有中华风范、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新时代壁画艺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表示,此次展览是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所有展区里展出件数最少但作品体量最大的一个展览,展览关注现实的表达,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成果。此外入展艺术家立足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探索壁画艺术语言、借鉴外来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探索,将城市发展、乡村变化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构成展览中相呼应的亮点。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表示,壁画作为绘画中的“重工业”,属于重大题材创作的画种,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当下,壁画出现在机场、码头、车站、地铁等公共空间,集中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此次展览中,涌现出很多青年创作者,他们以新颖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创作平台,创作出一批壁画佳作,展现了当下壁画艺术迸发出的无限活力。希望更多跨专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进一步壮大中国壁画的创作力量,推动中国壁画事业取得更多新成就。在专家们看来,在这次展览中,我们既看到了年逾八旬的功成名就的老壁画艺术家,也看到了许多“90后”“95后”“00后”的新锐作者。展览涌现出的这一大批青年创作人才,为壁画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必将成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同时,这也表明,在中国城市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背景下,中国壁画事业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创新探索,不断拓展的壁画边界

 

  本届壁画展览呈现出了诸多显著特点:许多作品探索了新材料、新媒介的综合运用,在技法和风格上别出心裁,展现出当代壁画与时俱进的新形态;此外这次展出的作品比往届更多已完成实施的成果,在创作上注重与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与环境和谐统一,形成美的整体情境。中国壁画学会会长孙韬注意到,这届壁画展作品相较于以往,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已经上墙的作品,还是实验性的壁画画稿和模拟壁画作品,都充分考虑了壁画上墙的环境因素,这一点比以往更加强调了壁画的特点。在材料技术上,这届壁画展作品也展现出了更多的创新和探索,艺术家们注重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展览现场

 

      记者了解到,本届壁画展览征集的作品涵盖壁画作品、壁画复制作品、模拟上墙实验壁画作品、环境动态视频上墙壁画作品四种类型,在作品征集细则中便特别提出了“上墙”的要求,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齐喆的统计,本次展览中大概有三成的作品已经实现“上墙”。

  齐喆表示,这次展览作品特别强调要上墙,即使只是模拟上墙。这凸显了壁画与其他画种的最大区别——它的建筑属性和空间属性。壁画作品与建筑和空间紧密相连,同时在主题的宏大性、材料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服务的公共性等方面,壁画的特点都得到了特别鲜明地呈现。“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非常多重要的场所和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火车站等公众流动极大的空间里都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代表时代水平的新的壁画作品。”

  此外,齐喆告诉记者,此次展览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展览增加了新媒体艺术的元素。“我统计了一下,虽然入选作品中新媒体艺术的数量不大,只有四件作品是数字媒体和多媒体介入到传统的壁画材料中,但这四件作品就像小小的禾苗,我们非常希望它们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为我们壁画的边界开拓一个新的走向。”他还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视觉欣赏方式,这个时代的人对光电新媒体的东西更为敏锐。因此,我们的创作者也要紧随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主动介入这个领域。新领域并不意味着洪水猛兽,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些新领域,占据更广大的空间,让壁画与时俱进,与这个时代产生更紧密的关联,让壁画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所有壁画家内心永远的追求。

 

壁画之花再落河南,彰显中原壁画魅力


  河南是美术大省、壁画大省,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古代壁画遗存,从《四神云气图》《八十七神仙卷》到南阳汉画像石、开封州桥遗址祥瑞石雕壁画,及至当下的壁画大展,绵延千年,气象万千,深刻记录着中原人民的历史足迹和精神世界。继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在河南成功举办之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再次落户河南,方启雄表示,这既是光荣与梦想,更是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承办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进一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将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打造美术精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为发展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展览现场

 

  河南连续两次承办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全程参与了两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的组织工作。他告诉记者,相较往届,此次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基于壁画的特点,中国画、油画、漆画等画种作者以“跨画种”的方式参与此次展览,也使得此次展览“可看性强,且老少咸宜”。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散落着丰富的古代壁画遗存,希望有更多人能够走进郑州美术馆,近距离领略当代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研讨会现场

 

  同日下午,以“新时代壁画艺术的边界与拓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壁画艺术创作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由尚辉、王颖生、王赞主持。研讨会上王平首先致辞。贾广健、刘杰、丁中一、于洋、盛葳、孙韬、边巴旺堆、程向军、潘汶汛、齐喆、马天羽、王志新、毛晓剑、苏晓旺、李靖、李路葵、贺亮、黄威、韩卫盟、谢宗君、李明、陈文利、石品、张松正、席卫权、高敏、王清丽、李娟等主承办单位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成员、河南美术机构代表以及参展艺术家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8月30日。

   

 

                                                                                              此文章选自-中国美术报

 

 

  • 我要办展